服务热线
4000-388-368
摘要:在由解放日报社主办的“2016上海供给侧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上海“专精特新”制造业相关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们在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发展路径思考。
(以下为原文部分摘选:)
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要求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新跨越。上海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要求上海制造业一定要保持一定比重,这是上海创新活力的主战场,充分显示了上海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决心。
上海的制造业基础较好,但是跟国外先进水平,如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相比,在新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有很大差距。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近日,在由解放日报社主办的“2016上海供给侧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15家上海优秀民营企业家就各自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给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其中不乏许多上海“专精特新”制造业相关的民营企业。我们来听一听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家们在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哪些积极有益的发展路径思考。
管理模式要创新、要有效
上海思乐得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24年历史的地道上海龙头企业,也是中国保温杯品牌的领军企业。思乐得有句话叫,一辈子做一个杯子。正是这种匠人精神,使得他们的产品,在去年,连连斩获中国的“红星奖”和被称为产品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设计奖。
上海思乐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表示,“供给侧改革提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正是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因为有社会责任感、希望打造优秀民族品牌的企业产能非常稀缺。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思乐得前些年开始,每半年设立一个创新奖,对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进行表彰,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并确立了坚持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思乐得已有多年未向银行贷款,而且股东年年分红,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正是管理的创新,包括对生产周期、存货和定额的管理,而且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已经形成共识。过去,该企业的运营周期为150天左右,运营的周转次数一年两次,但是通过管理创新,运行周期控制在60天之内,一年可以周转6次,因此,管理创新解决了资金的问题。